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嘉義二通的東、西市場

※ 這是為了2013年夏日的諸羅山自助旅行所書寫的故事,關於嘉義,由於接待朋友的關係,每次有好友來我對於嘉義都會有一次重新的發現。這次如何說故事給小孩聽,而且要說的很有趣讓小孩很想去,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挑戰。
1964年嘉義地區發生了地震,當地的居民習慣稱它為「白河大地震」。當時只有一些老舊的木造房屋受損及一棟三層樓房倒塌,但地震卻在嘉義市區引起大火。
引起火災的原因據說是「中央噴水」旁邊的一家餐廳,油鍋倒了引起熊熊大火,由於嘉義市當時都是木造的房子,因此火勢就沿著中山路、國華街、中正路、光彩街、文化路一路延燒,嘉義市最熱鬧的地方都成了火海。
當時我尚未出生,因此我並不知道中山路以及中正路在火災前的街景是怎麼樣。
嘉義市 榮町通 

嘉義市大通 (現今的中山路)
「日治時期」嘉義人稱中山路為「大通」;稱中正路為「二通」。大通主要是日本人跟台灣的有錢人活動的地方,而二通街上主要是台灣本地人平常活動的地方。

嘉義 西市場 01
嘉義 西市場 02 

我們今天要去的「東市場」及「西市場」正是位於二通上面,東、西兩邊的分界是以「中央噴水」作為分界線,靠近火車站的就是西區,另外一邊就是東區。西市場與東市場是日治時期所設立的市場,歷史相當的久,距今已經有100多年了。
我開始認識二通路上的「西市場」,是因為我在附近補習,每到吃飯時間就會去那裡吃上一碗鴨肉飯、買一杯綜合果汁才會離開,西市場除了少數還有營業的商店外,西市場總是冷冷清清的。
西市場1911年便已經建立,並於1918年前開始營運。目前我們看到的西市場,是1985年拆除重建,1999年重新營運的,但是重建的時間花費太久,原本在西市場的攤販已經到新的地點做生意,因此西市場開始營運之後,他們也沒有再回來了。因此重建後的西市場攤販比改建前少了許多,雖然西市場是新的建築,但是攤販的進駐狀況一直都沒有明顯的增加,目前內部還有許多閒置的地方。
每次與長輩聊到他們總是用可惜的語氣說:「西市場已經『散市』了,但是還好東市場沒有改建,不然東市場也會整個散掉」。
從長輩那逐漸的了解,「東市場」因為靠近山區,因此顧客也有來自於山區的居民;而「西市場」的顧客是以市區居民為主,又有許多木材商在消費,故又有人稱之「好額人市」(木材業,大多有錢人)。
東、西市場分別吸引了,山區的居民以及市區的居民,到市場進行貨物買賣,因此附近開始出現了一些旅社,提供遠地而來的人住宿休息用。也因為這樣,市場周圍開始出現了許多賣吃的攤位。
在日治時期之前,東市場只是一個市集而已,但是那裡連結了嘉義南北重要的道路,因此人們開始聚在一起進行商品的交易。
嘉義市東市場(建的跟博物館一樣漂亮)

東市場在於日治時期1914年建造完成,當時的建築結構主要是採用大量的檜木材料。1941年發生嘉義大地震,東市場大多數建築都倒了,後來重建時多以檜木和竹子當成興建的材料,幾年後東市場發生大火災,燒掉了1/3的部分,因此後來建築物有用水泥陸續的進行增建,但就市場建築而言,仍然是嘉義市僅存最古老風味與保有傳統氣息的大市場。

東市場二夾一工法
我最早對東市場開始有印象是,跟著媽媽到市場跟認識的攤販買魚、肉、蔬果。我那時一直不懂,為什麼認識的許多長輩,或是家人,會喜歡去東市場買東西。
第一次去的印象是攤位很多,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找需要的物品,而且賣魚、賣肉的很多都是現場處理,魚的內臟、鱗片撒滿了地面上,因此我那時只記得東市場的地面一直是濕濕、髒髒,還帶有一些肉品的腥味。
對照我去超市買東西的經驗,魚肉、豬肉都用保麗龍盒裝好,上面還封上保鮮膜,然後放置於冷藏櫃中,另外超市的地板永是遠乾乾淨淨的,甚至冷氣還強的讓你會發抖。我那時候一直在想為什麼媽媽要來這裡買食物呢
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實際到東市場觀察,甚至是買一些東西,因此下面會提供幾個可以觀察的點,等待我們一起去尋找。但在參觀東市場的同時也可以想,為什麼重建後的西市場裡面的空間舒適又乾淨,但為什麼還是沒有攤販想要到那裡擺攤?甚至是連去那裡逛街的人都變少了。

【東市場內可閱讀的一些點
市場內的天榮戲院與天榮大旅社
東市場在1963年火災後就重蓋了一棟三樓的建築,目前的一樓就是市場攤販所使用,而二樓是閒置的空間,而三樓是一個露天的平台。除了地上各種花色的磁磚,讓我們想像這裡曾經是戲院,其它的建築幾乎全數都拆光了。另外仔細的看還可以看到旅社的浴缸,上面還貼著早年流行的馬賽克小磁磚。
天榮大旅社樓梯的立面於平面都細細地貼著瓷磚
這些花紋應該有些特別的名稱,等待有心人提供。

孩子對於粉色小馬賽克的浴缸很感興趣
這些花紋應該有些特別的名稱,等待有心人提供。
孩子對於來這裡拓印老磁磚很感興趣。
豬肉攤位
豬肉攤的老闆下午一點就要到屠宰場去挑選豬肉,於晚上一、二點將豬送到攤位上,再由各攤位的老闆,慢慢的將豬肉分切成小塊,讓顧客挑選購買。由於早期嘉義盛產檜木,因此東市場豬肉攤的整個結構都是由檜木所構成的。
在跟豬肉攤阿姨聊天的過程中,阿姨很自豪地說他們的攤子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她每天賣完豬肉後,會把木攤刷洗的乾乾淨淨,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木抽屜上面的銅環還閃閃的發光,而最特別的是蘇家攤位,招牌上的字是用鳥的造形去拼成「利勝商號」四個字。另外也可以猜猜看,為什麼上面的樑柱會擺放很多大竹子,竹子的上面綁很多繩子一根根地垂下來,那些繩子是做什麼用的?
日治時期的豬肉攤 全部是用嘉義的檜木製成的。

上頭的鳥獸體是木攤的一大特色

這些柱子上的繩子是做什麼用的呢?

◎各種不同造型的攤位
由於市場的年代久遠,依此攤位的結構從最早的木頭到後來磨石子結構,仔細看還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造型,上面沒有裝飾花紋的、到有菱形的花紋、甚至是有兩種不同的材質所組合起來的。
羊肉攤的木桌子

魚市場的洗石子攤販


豬肉攤的內木櫃阿姨說這是從我公公的爸爸留下來的距今有一百多年了

◎竹子與土製作的牆壁
市場內豬肉攤附近的角落可以發現,有些地方的牆壁因為地震或是年代久遠,因此有些牆壁是破掉的,破掉的牆壁裡面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是先把竹子編織成一個平面,然後再把土從縫隙間塞入,接著在外層再塗上含砂的土,最外層的部分在用石灰粉刷乾淨。
 
東市場內的竹編夾泥牆,聽攤販的陳阿姨說日本人來都想來看東市場的牆面

6 則留言:

  1. 但是 觀於我們心中的小吃,尤其是牛肉湯,可能需要大孩子,才能接受其中美妙的滋味。

    回覆刪除
  2. 那些磁磚好美啊~

    回覆刪除
  3. 這說明勾起小時的回憶

    回覆刪除
  4. 西市場拆除應該比1985年還晚,因本人是1985年出生,但還隱約記得小時候和媽媽常去西市場買菜或麵食,常買那邊的三色蛋,所以拆除時間點可能要再重新考證~謝謝你喔!看得出很用心整理資料理

    回覆刪除
  5. 你好~有關西市場於1985年拆除重建這點,可能要再考證一下,因本人是1985出生,但還記得小時候和媽媽很常去西市場買菜,所以拆除日期應該比1985略晚喔!謝謝

    回覆刪除